【说明】
自去年申报了个人小课题《引导高年级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研究》,我更加注意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,力争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。还好,就在我四处探寻“营养大餐”之时,一本《语文课程新探》(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陆志平著)来到了我的身边。真是“好雨知时节”呀!
在书中,陆处长及其详尽地解读了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稿)》(以下简称《语文课程标准),因为课题的需要,我更加关注其中的“习作教学”版块。
【引言】
暂且将我们的学生看作是一群待牧的小羊,那我们便是身着轻盈的牧羊人,面对着这群嗷嗷待哺的羔羊,我们是打草喂养,还是把他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大草原去让他们自由享用呢?
【读书心得】
书中说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”,要“重实践,重过程”,“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”,“重视写作中学生之间的交流”……言之有理!
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,甚至往往代表着人的文化程度,但是现实教学生活中,习作是令老师、学生和家长都感到头疼的事情,过去便有“黑色星期五”的说法。如果仔细分析,不难看出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:过多关注的是习作的质量,很少关注创作者的需求;过分追求个体作文的完成,很少注意个体的创作情感与动力。
在教学中,我注意了这样一个细节:学生拿到作文本,只是看一眼题目左上角的分数或等第,对于老师花费大量精力而撰写的评价语言,往往视而不见。于是,作文批改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一厢情愿的又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。
我想,如果打破“学生作文只有教师一个读者”的现状,应该可以实现作文教学的新突破。那么,该如何去做呢?
首先,鼓励学生多读多写。读什么?最好的资源就是身边同学的作文——这也是最简单的而又是最具有趣味性的。同一篇作文,不同的思维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,看看同学是怎么写的,有哪些可取之处,便可以取长补短,集思广益,达到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的效果。
其次,可以创造一些机会,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,让学生相互提提建议,在帮助别人的同时,自己也知道今后作文要避免的问题,此所谓“共识、共享、共进”。
再次,提倡相互修改,互相评阅作文,也是学生展示交流的一个机会。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,网上论坛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,青少年当然也有这种需要。在被别人关注的同时,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就会成为作文创作向上的动力。
于是,我就想到了引导学生们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,让他们既做作者,又做评价者,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,让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。叶圣陶和吕叔湘先生也曾经用庄家生长来比喻过汉语文学习,认为语文与工业生产不同。叶老说:“请老师们时刻想到,学生跟种子一个样,有自己的生命力,老师能做到的,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,让他们自己成长。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品,那是肯定要失败的。”(见叶志善:《父亲的希望》第69页,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)
是啊,如果学生是种子,老师就要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;如果学生是羔羊,老师就要把他们引导水丰草茂的天然牧场中,让其在快乐中享受自然,享受成长。用古人的话说,这样做的好处就是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吧!